《后会无期》剧照
很巧合的是,两个最好的朋友、也是最好的高中同学(都是男同学),前后脚给我发微信,跟我聊《后会无期》的感受,让我想起很多以前的事,也勾起了我要为此写点文字的心思。
已经很久没写过日志类的文字,最近3、4年写的都是如你所见本博客的主题,所以你在这里看到这篇文字,也许会觉得不协调,如是这样,可忽略这篇。不过不管你喜欢与否,我仍然要写下下面这些文字。
《后会无期》的确是有很明显韩寒特色的故事。
性格迥异的两个好兄弟,在一路向西的途中,经历着各种奇事,共同成长,有亲情、友情,有爱,有克制,有必经的沟坎,最终在成长中蜕变,各奔天涯……有没有《像少年啦飞驰》的影子?
性格迥异,是韩寒小说男主角的一大特征,韩寒的很多小说都有这样一个特征,《像少年啦飞驰》也好,《光荣日》也好,都有性格迥异的男主角。这也是一种叙事技巧,迥异下的反差,才让故事更丰富、冲突更强。
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个讲80后青春的片子,但事实上不是,因为它放在任何年代都适用。
讲一代人青春讲得最好的电影,是娄烨的《颐和园》。
大概没有比70后的青春更诗意的年代,哪怕是通过文字、电影,你都能感觉到那个年代的激情与理想,更不用说置身其中。
前几天又看到澎湃新闻网的发刊词《我心澎湃如昨》,再次为70后的青春热血沸腾。
三个女主角的戏份都太少,原因是这三段故事都太短,讲得也略仓促,也是韩寒在电影叙事上不成熟的缺点之一。
很久没看过袁泉的表演,不过江莺莺这一段仍然是我最喜欢的一段。
尽管《后会无期》讲的不是80后的青春,但它仍然是一个属于80后的片子,从朋友圈同龄的朋友们纷纷发言就可以看出,看得出有些朋友并是不常去电影院的,但仍然能看到他们关于《后会无期》的发言。
有一个幕后的巧合是,《后会无期》和《颐和园》有一个共同的制片人:方励,非常棒。
《后会无期》甚至还有硬伤,比如它拷贝的画面质量,有偏色和不清晰的问题。真要从电影专业的角度看,韩寒用镜头叙事的能力,远比他用文字来的不成熟(就不要和我提《小时代》了,毫无叙事能力可言。)
这大概是我看到过最多的观众留到电影字幕全部走完的一部电影,他们都为听《平凡之路》而来。
那天第一次听到《平凡之路》,听到第一声朴树的声音,仍然感动得热泪盈眶,事实上并不是为歌词感动,而是为那个十年过去仍然坚持只唱自己内心的朴树感动,也为那个熟悉的声音感动。
我并不讳言我喜欢韩寒,也不掩饰他对我青春时期的影响很大。我曾经投稿给《新概念作文大赛》,是受他的影响;最终拿了二等奖,也让我开心很久,因为觉得离偶像又近了一步。
文章开头的两个朋友,一个说:我觉得江河老师很像你,浩汉就是我。另一个说:时间定格在高中时代,我们以前说好一起去的旅行,什么时候能够实现……
韩寒带给我青春期的影响,他们见证得最多。
在我眼里,70后的青春是真正充满理想主义的一代,激烈,热情,叛逆,诗意,自由,都是我无比向往的生活。
80后的青春,虽然已经打了折扣,但仍然是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一代。
当我们看到《后会无期》仍然会想起高中、大学时候的往事,当我们听到《平凡之路》仍然会充满感动,当我们看到《颐和园》仍然会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,我就明白:
理想主义不会磨灭,它依旧沸腾于你我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