阮经天
2010年阮经天演《艋舺》拿到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后(《艋舺》其实是双男主,赵又廷和阮经天,但最佳男主角给了阮经天),很长时间处于迷茫中,迷茫不是因为登上顶峰没有了目标,而是因为到大陆拍戏听到大陆演员(记得是黄晓明)背地里说:这什么演技,懂不懂表演?还拿金马影帝?
阮经天很受挫,甚至很自卑,因为他不是科班出身,没有经过学院派训练,不懂系统方法。
当时看这个采访差点气死。
每个地区有自己表演艺术的特色,为什么用大陆表演艺术的框架去评价台湾表演?没学过表演为什么不能有演技?再看看这些年大陆院校培养出来的演员的演技,有什么资格说这种话?
本人多年没看过国产剧(最后一部看完的国产剧是《乔家大院》)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表演差,声音不像演员,台词让人出戏,表情动作没有惊喜,偶尔几部火到全民话题的的剧想看一下有什么出彩之处,都因为演员的表演无法看,坚持不了一集就放弃。
最近看了一期《无限超越班》,开始以为都是网红、选秀出来的人,结果竟然好几个北京电影学院、上海戏剧学院的在读生,看完他们的表现,只是再次印证本人的看法:大陆表演早就完蛋了。
能看的可能只剩人艺、国家话剧院、青年艺术剧院的全套人马出演的剧。
阮经天是本人一直都很喜欢的演员,不管是偶像剧《败犬女王》、《命中注定我爱你》、《绿光森林》时期,还是后来出演艺术性更强的电影之后,偶像剧时期帅气,电影时期认真,可以明显感到,这是一个不急功近利,是在不断寻求艺术上突破的演员,是一个值得喜欢的演员。
电影《周处除三害》
《周处除三害》比本人预期要差一点,因为看到评分、和口碑,预期高了点。
电影商业性很强,整个故事是明显虚构(放弃现实主义的内涵)、呈现猎奇场景(灵修中心);同时,叙事上也有硬伤,灵修中心(约46分钟)的篇幅较香港仔(约32分钟)长很多,造成两段故事不均匀;爱情线不合理等,都在艺术上打了折扣。
其次,不管是外在的暴力、血腥,还是内在的故事发展、叙事走向,生猛程度、张力和近几年台湾本土片(如《大佛普拉斯》等)比还是有很大差距。
最为人称道的是男主角在灵修中心大肆枪杀的戏,国内公映的电影很难看到这种场景,但这段戏同样处理得不够有力。
这段戏的目的就是连续的视觉冲击,就是要爽,不需要展现人性,人性在开始枪杀前已经展现过了,手枪卡壳、中途有人跑掉的设计多余且影响冲击力,一卡壳、一展现人性,力量迅速削弱,最好的处理就是从头杀到尾。
这部电影定位偏商业片,因此没有太多内涵值得深究,探讨其故事本身、技巧即可。
导演黄精甫其实是香港人,从第一部长片《江湖》开始,就可以看出其电影有艺术片的气质,商业片的强属性,因此保证了影片质量、同时又能戳中(大陆)观众的口碑,是比较难得的。
《周处除三害》口碑起来一定程度上是“靠同行衬托”。
豆瓣评分
因为大陆观众被低质量电影拉低集体审美的情况下,一些公映的大众片(即有很多受低质量电影审美影响的观众能看到的电影)的豆瓣评分已经不那么可靠,会虚高,直接原因是这些观众能看到的好电影有限(院线公映和视频网站能看到的电影),因此看到一部还不错的电影,就会一定程度夸大、吹捧。当然,这对这些电影不是坏事,因为可以带给他们更多票房收入,创作更多好电影。
以下几种电影的评分相对可靠:
1、国内未公映过的电影(看这类电影的打分者,至少有办法看到一些未公映的好电影,对比客观);
2、国内公映、但评分人数10万以内的电影(评分人数10万以内说明打分的大众还不算多,对相对客观的那部分评分稀释不严重);
3、国内公映、评分10万以上的艺术片(看艺术片的人还是有一定审美,艺术片很难定义,大致理解就是这个范围内的影片即可)。
导致评分虚高最重要的原因是顺从性,当一部电影质量过得去,同时又具有一定社会所稀缺的品质,或者说一种正义的价值观(如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《让子弹飞》中的反体制、《我不是药神》中的舍己为众)时,就容易产生顺从性。
电影质量过得去,吹它肯定正确;电影有正义的价值观,吹它我跟真善美站在一边,基础有了,产生顺从:很多人吹,收获认同。
有一些特殊情况也会导致顺从性,就是导演已在大众中形成盲目崇拜,如克里斯托弗·诺兰(《星际穿越》)、周星驰等。还有更多情况,暂未总结。
那么有没有可能在豆瓣评分基础上,去除其中因为营销、顺从性等与电影质量不相关因素之后、计算出更接近电影本身的评分?这是本人试图研究的一个问题,难度较大,如果有人恰好对豆瓣电影评分的详细模型比较了解愿意分享,那就太幸运了。
本来只是简单写两句,写着写着就写长了。
最后还是希望《周处除三害》收获更高票房。